近年来,预付卡消费乱象屡见不鲜,尤其是退卡难、维权难甚至商家跑路等问题备受消费者诟病。近年来,多地试点推行“消费冷静期”等措施,探索治理预付卡乱象。办卡有了“后悔期”之后,能否规避消费者的冲动消费,为预付卡消费系上“安全带”?
长久以来,健身行业普遍存在“冲动消费后后悔”“未消费不退款”的现象,今年受疫情的影响,以预付式消费模式为主的健身行业关门停业无法为消费者退费的情况频发,让消费者面对健身服务时消费意愿下降。
今年10月下旬,深圳市消委会联合10家健身品牌举办健身行业品质承诺活动,推出“七天退款冷静期”和“私教课程不捆绑消费”承诺。
11月初,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上海市体育局等共同制定《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设置了健身卡的“七天冷静期退费”条款。
目前《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除了消费者付款后有15天“冷静期”的规定外,还对企业发预付卡要提供担保、预付卡不得设有限期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7天无理由退货”早已深入人心,江苏此次再加码8天,不少网友表示:“冲动型消费的人确实需要冷静期”“建议全国推广”“后悔药,真香”等等。
一方面类似“七天退款冷静期”的自律举措值得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预付卡消费监管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退卡难、退费难,也因此成为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的痛点、难点。因预付卡产生的纠纷却不断出现,据上海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统计,2019年上海单用途卡领域投诉共44275件,其中关门跑路投诉共21155件。2020年上半年单用途卡领域投诉共26478件,主要集中于培训(占比36%)、健身(占比28%)、美容美发(占比23%)领域,其中关门跑路投诉共13352件,占比达到一半。
设置预付卡限额、购卡冷静期,对预付卡企业实行备案管理,企业发卡需提供担保等这一套组合机制,能够有效应对预付消费风险,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监管预付卡的影响,在于规避预付式消费风险,也更是对健身房运营层面的考验。
“冷静期”表面看是为会员设置的,其实本质上也是为健身俱乐部设置的。健身要想留住用户,仍然要从“服务”出发,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度才能留住他们。
无论是“7天冷静期”,还是“15天冷静期”,其初衷是想要帮助消费者减少冲动消费损失,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对健身行业提升信心,促进健身行业健康发展。只有整正落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才能推动整个健身行业走得更远。